close
島嶼的餐桌:36種台灣滋味的追尋

 

免運79折☆宅配到府
島嶼的餐桌:36種台灣滋味的追尋

你知道潤餅捲也有南北差異嗎?道地台灣味兒背後的故事~圍著餐桌,讓我們一起感覺幸福!

 

島嶼的餐桌:36種台灣滋味的追尋

●得獎&推薦


【得獎紀錄】
.2009年12月誠品選書
. 作者部落格「我家的餐桌」入圍2008全球華人部落格大獎【年度最佳生活情報部落格】決選

【特別推薦】
.Super阿 嬤李金娥(五柳枝生活文化協會榮譽理事長)、王宣一(作家,台北亞都麗緻大飯店天香樓餐飲顧問)、夏瑞紅(作家)、焦桐(飲食文化專家) 幸福推薦
. 《商業周刊》第1148期【alive優生活】推薦

●內容簡介

小小的餐桌,無邊的田野
牽動你我生命記憶 的尋味之旅


這真是一趟又一趟不可思議的旅程,那些母親經年累月煮著的菜,我們吃來平淡無奇的菜,竟道道說得出故事,而自己偶爾下 廚做的菜,雖稚嫩而無名,卻不知不覺融入自身成長的滋味,一個接一個的時代氣味也在其間穿梭流轉。

於是,從母親做的菜開始,在一段段舌尖 味蕾的回憶裡,一則則田野文獻的爬梳裡,種種料想不到的網路世界的共鳴裡,一張屬於台灣土地滋味的餐桌不知不覺浮現了出來……

〈Part1: 尋常的口味〉炒飯、湯麵、肉豉仔、筍乾、蕹菜湯……經年累月出現的飯菜,看似可有可無,但吃來卻有無法取代的味道。而白菜滷、扁魚肉羹、排骨飯……,儘管 已成街頭小吃攤上的名物,但母親煮的總是多一味,有時是兒時的鄉愁,有時是母親的智慧……。還有,連走過美國南方與法國普羅旺斯廚房的油粕仔哲學與美味, 也被嚐出來了……

〈Part2:歲時的滋味〉沒有捲潤餅的清明節,沒有包粽子的端午節,沒有搓湯圓的冬至,是什麼滋味?有誰還記得立夏要 吃蒲仔麵,七夕要煮麻油雞和油飯呢?一張平凡的閩南家庭餐桌,因為母親,還守著祖先傳下的歲時滋味。清明的春,端午的夏,七夕的秋,冬至的冬,四時流轉, 縱使光陰無情,餐桌卻有味!

〈Part3:時代的氣味〉煎餃,煎啊煎,卻飄來兒時鄰居山東人家蒸籠裡的包子氣。餛飩湯、獅子頭還有牛肉 麵,湯汁裡總浮著母親在江浙餐館打工的身影。莎莎醬在舌間沉澱著墨西哥電影《巧克力情人》裡既魔幻又遙遠的想像。數著一道道菜,二十世紀過去了,封閉的戒 嚴時代已是過眼雲煙、全球化時代席捲。一張平凡的島嶼餐桌不知不覺也記下這些時代的氣味。


●作者介紹

陳淑華
資深報導人,自由撰稿者。
台 灣彰化人。台大農業推廣學系,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文化資產組。

曾任《經典》雜誌採訪召集人;《大地地理》雜誌撰述;宜蘭縣蘭陽博物館叢書 專案主編;胡氏圖書、創意力等出版社特約主編。報導曾獲雜誌類金鼎獎;台灣永續報導獎文字報導獎。

大學畢業沒多久,趕上台灣開放大陸探親 與觀光的浪潮,報導撰稿生涯從海南島開始,環島後轉進珠江三角洲;又從北大荒穿過大興安嶺深入內蒙草原。之後投入台灣的田野,或走過淡水河流域;或走進南 方護水的故事裡;或傾聽台灣老人的心聲;或駐足蘭嶼、屏東好茶、花蓮馬太鞍等原住民部落,流連在南島的世界……。一晃二十年過去,這回終於回家了,回到自 家的餐桌上,在一道道平凡的菜色裡,找尋母親的滋味。

著作有:《噶瑪蘭族》、《掌中天地寬》、《台灣檜木》(與林玉如合著)、《攜手造家 園:社區》(與蔡佩熒等合著)、《發現南島》(與林志恆等合著)、《台灣原住民學習知識庫》(文字部分)、《「問候台灣」明信片全集》(文字部分);其他 作品散見《大地地理》、《經典》等雜誌。

2007年秋,部落格「我家的餐桌」http://blog.roodo.com /morningperson開始上菜,獲2008第四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【年度最佳生活情報部落格】決選入圍。2009年冬,以「餐桌」的豐富菜色為 基礎,匯集成更深刻尋味的《島嶼的餐桌──36種台灣滋味的追尋》(遠流)。

餐桌上的尋味之旅/王宣一(作家,台北亞都麗緻大飯店天香樓餐飲 顧問)

二○○七年 的秋天,陳淑華在網路上擺起了她家的餐桌。她原本是在媒體工作的資深報導人,走遍中國大江南北、台灣全島各地,寫過編過不少和土地、文化、生態、歷史相關 的書籍和文章,但在生命中的某一天,某種因緣的促動,她開始了飲食寫作。

也許是因為過去訓練有素的田野調查背景,淑華的飲食書寫有她自成 一格的文化脈絡,她不但認真追究她家餐桌上的菜餚,也很自然地開始追尋媽媽做菜的手路與滋味,當然更免不了的,廣閱文獻,開啟了飲食上的田野踏查旅行。

幸 運的是回首兒時滋味,她的母親仍在身旁,母女每天輪流上菜,當她端出一道菜來,母親也還能端上三道菜,好學愛做的陳媽媽,即使自己不吃牛肉,但仍會為孩子 們燉煮一碗牛肉麵,而這份手藝終於最後被淑華接手,她實驗了不同版本的牛肉麵的作法,也變化了一些日式或西式料理,並且帶領著姪輩們一同動手,而她勇於嘗 試製作新式料理的母親,更是從她那裡學到了義大利麵的麥香彈牙風格,做出一盤一盤風味獨具的pasta,母女甚至一起參加義大利麵美食競賽,陳媽媽還得到 了獎項呢。

雖然她的母親原本不過是一般的家庭主婦,端出的菜色大多是六○年代閩南家庭餐桌上常見的家常菜,蕹菜湯、菜頭粿、蒲仔麵、麻油 雞、鹹小管、魯肉飯、炒豆芽,但是在八○年代之後,她家裡的餐桌偶爾也出現一些「淮陽名菜」,有時候端出大盆子的獅子頭或小碟子的腐皮捲,過年時還有一品 鍋。原來她的母親曾在台北著名的江浙菜餐廳「秀蘭小吃」打過工,她的阿姨更是秀蘭開創時期的主廚。但不論做哪一種菜色,她的母親卻始終堅持遵循該有的步 驟。

以往不起眼的古早味,在今天卻顯得異常珍貴。油粕仔(豬油渣)、扁魚肉羹、清明潤餅、尾牙的米糕糜,或是用水打出來的手工獅子頭等 等,甚至當淑華再度回想或品嚐一些以往無法吸引她下箸的菜色,突然發現許許多多童年時未曾珍惜的平凡食材,有著不一樣的滋味。例如大年初一早上母親為他們 準備的「春飯」,白米飯配上幾株長長帶紅根的菠菜、豆腐、荷蘭豆和幾粒花生米,味蕾在她成年之後重新在母親的餐桌上被啟動。她愈吃愈嚼愈有味道,逐漸體會 出蘊含在食物裡的意義與其中深層的好滋味。

這本《島嶼的餐桌》,記錄的不止是作者家庭餐桌上的日常飲食,也敘說了台灣六七○年代典型的家 庭餐桌上的故事,作者除附上簡單的食譜與製作的小撇步,還延伸出一篇篇旁徵博引的飲食典故,讓讀者更清楚的明暸這些食材或佳餚的孕育環境與來歷。

我 自己極嗜吃台菜,在雜誌上推薦的美食餐廳小店一半以上都是台菜餐廳或小攤,因此當我捧著這本書稿閱讀或到淑華「我家的餐桌」部落格瀏覽時,常常讓我飢腸轆 轆到極點,想立刻拋下書稿到廚房去複製陳媽媽的菜色,當然如果能有機會到她家的餐桌上吃碗鹹粥更好,還有不能錯過筍乾、雞捲、白菜滷……。若能撒點油粕仔 一定更香!

 

 

島嶼的餐桌:36種台灣滋味的追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雅 的頭像
    小雅

    小雅

    小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